欧盟《新电池法》落定 中欧加快电池碳足迹互认脚步_行业新闻_综合资讯_北京归途科技
邮箱登录

欧盟《新电池法》落定 中欧加快电池碳足迹互认脚步

07.07.2023北京科吉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近日,欧洲议会高票通过了其2022年12月与欧洲理事会达成的《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也被称为“欧盟《新电池法》”。该法案最初由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提出,旨在规范在欧盟销售的所有类型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据悉,欧盟《新电池法》还需经过欧洲理事会的批准,而后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公布后正式生效。

按照欧盟《新电池法》的规定,电池主要被划分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及工业电池、汽车车灯照明蓄电池、轻便交通工具电池、便携式电池等几大类。此外,未经组装但实际投入市场使用的电池单元/模组,也被纳入该法案的管制范围之内。欧盟《新电池法》要求,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并在2027年7月前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

碳足迹管理迫在眉睫
“简而言之,电池碳足迹是评估电池全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值,一般以二氧化碳当量的形式表现。”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向记者介绍,电池碳足迹的核算方法主要有过程生命周期评价(P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I-OLCA)、混合生命周期评价(HLCA)等。
其中,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电池碳足迹评价法,其依据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ISO14040),主要包括目标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解释等4个组成部分,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精确评估电池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主要利用经济投入产出表,根据平衡方程来估算,依据对应关系和企业能耗,能较为完整地核算电池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法是将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优势在于可以规避误差,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随着欧盟《新电池法》的出台,“电池护照”也再度被摆到台面上。欧盟电池联盟负责人托雷·赛克尼斯在近日举行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通过电池护照,欧盟可以用数字化的形式更好地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电池护照是欧盟《新电池法》落地实施的重要支点。”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谈到,欧盟《新电池法》提出了针对数字化电池护照和应用二维码、电池标签和信息披露的明确要求。电池护照就像居民护照一样,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电池的“身份信息”,包括制造历史、化学成分、技术规格、碳足迹等全生命周期数据。电池产品的产地、生产厂家、容量、性能、用途、化学成分、可回收内容物等信息,都可以记录在数字化电池护照中。一旦电池产品出现问题,就能很容易找到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到2026年,动力电池及工业电池须持有电池护照,才能在欧盟地区销售。
欧盟《新电池法》尤其强调对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对于电池材料回收做出了规定。华东汽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澍文向记者表示,其中规定,自法案生效后的第8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16%,铅含量为85%,锂含量为6%,镍含量为6%;法案自生效后第13年起,新电池中包含回收的钴含量为26%、铅含量为85%、锂含量为12%、镍含量为15%。二次利用电池则不受碳足迹和可回收材料的指标限制。这些要求实际上是循序渐进地对电池产业向低碳甚至零碳发展提出了要求。
“总体而言,欧盟《新电池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既可以倒逼欧洲以及欧洲之外,包括中国动力电池出口企业环保进程的提速,也符合全球低碳环保的大势所趋。”林澍文认为,正如欧洲制定的燃油车排放标准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一样,欧盟《新电池法》不仅将在欧盟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而且有可能成为多个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重要参考。
中企挑战与机遇并存
“短期内,欧盟《新电池法》必然会给出口欧洲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向记者表示,成本方面,为了满足欧盟《新电池法》的相关要求,中国电池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电池生产工艺和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环节都需要进行重新梳理和选择,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但这也会倒逼电池企业加速向低碳、零碳的生产方式转变。至于商业模式,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等要求,将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例如在电池回收端,法案制定了明确的回收目标,不仅增加了相关企业的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环节,也对企业的回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合“生产端-应用端-回收端”的商业合作新模式有可能随之出现。在产业链相关要求方面,欧盟《新电池法》要求企业做到产业链信息精确可追溯,从采矿到原料,再到电池材料、电芯、系统,电池等全产业链以及电池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相关的企业都要被纳入到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等管理系统中,这也使得产业链相关企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零碳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将成为出口欧洲的电池产业链企业的必选项,而且时间也很紧迫。”夏晓峰说。
目前,国内相关电池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的规定。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应尽快建立系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尽快制定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标准及方法,提高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为动力电池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及评价工作提供指导;尽快建立动力电池碳足迹行业数据平台。完善碳足迹认证、评级及激励机制,不仅可以为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撑,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整体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欣旺达、蜂巢能源等在内的多家中国电池企业均已提前布局电池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等领域。同时,中创新航、孚能科技、欣旺达、远景动力等电池企业也在纷纷加快推进相关适应举措的落地。
“从短期来看,欧盟《新电池法》会给我国相关企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一旦我国相关动力电池企业率先适应相关规定,就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于冬生表示,当前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欧盟《新电池法》的要求,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在电池碳足迹、电池护照、电池回收等领域仍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工艺技术问题,既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也要在人才、技术、供应链、商业模式等方面加速创新,立足尽快突破现实瓶颈,才能站稳欧洲市场。
国际互认是大势所趋
6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下一步将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准和法规协同,其中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低碳发展合作,推动形成互相认可的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
“主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积极态度,对于推进中欧互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的中欧互认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夏晓峰表示,对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碳足迹如何进行精准地计算,并在国际层面实现互认,是国内相关机构正在研究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当前,业内人士一方面希望有关部门探索建立碳排放、碳足迹的精确核算方法,另一方面也在敦促开发碳足迹全国性数字化管理平台,作为专门的碳足迹、数字电池护照统一的管理系统。
“作为碳足迹的数字化证明,电池护照也需要进行中外互认。”林澍文表示,如果电池护照实施正式实施,运营和维护的成本是现实问题。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必然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系统及平台,这会增加企业的投入成本;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数字化平台,有助于大幅降低企业方面的成本。与此同时,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数据泄露与反泄露始终是技术前沿的问题,如何确保电池护照的数据隐私和安全合规使用也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总体来看,动力电池碳足迹的互认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林弘昌表示,目前,尽管存在一定难度,但相关机构和企业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推进动力电池碳足迹互认多层面的工作,相信主管部门也会与时俱进,出台相关的碳足迹政策,为碳足迹和电池护照的互认提供支持,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创造更多机遇。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8. 北京科吉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www.kejicc.com)

京ICP备0902098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1121

技术支持:北京归途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