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2020北京科吉环境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面对着全球变暖的现象,如果投资有收益,也是全球性的收益,将市场割裂开来,那么定价本身就会出现毛病,割裂的市场效率也不高,它不利于互通有无,也不利于协调全球的行动。理论上说市场规模越大,供求关系也就越合理越稳定。因此我简单提一下,就是参照沪港通的做法,下一步要研究中国或者亚洲的碳市场和欧洲的碳市场的连接问题。
11月21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F20峰会)在广州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致辞。
以下为演讲实录:
碳排放市场在性质上就是一种金融市场,它也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罚款或者分配使用的一种机制,它更多的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定价的市场,更是一种跨区配置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市场。因为实现碳中和或者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去谋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未来获取碳减排或者碳权价的收入来回收投资,其中有大量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也有许多和其他绿色金融相交叉相合作的。
前不久我在清华讲了一些分析和意见,我也简单综述一下。
第一,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要明确主要依靠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该是来自于碳市场,那么二氧化碳排放市场要能正常工作,就需要制定总量,对总量进行分解。那么中国在这方面还需要加紧努力,那么这些计划明确以后,我们会发现,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第二,我们说未来的碳中和计划需要许多行业都参与进来,当然有一些最主要的行业,一般是能源、交通等等,但是还有很多行业他们都需要参与进来,因此需要给出各个行业有关碳排放和未来减排计划和有关新的技术工艺的减排效果的参数。
第三,在碳中和的后半期,可能注意力更多的要转向碳沉降,或者是碳汇和碳普货,这样的话才能够确保在未来实现碳中和。
第四,我们需要比较主要的两种激励机制,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一个是碳税。那么我们说,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讲,二氧化碳排放市场有更重要的角色和更大的潜力。碳税如果要搞的话,也要参照这个碳市场所形成的价格。
第五,我们除了每个国家都要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计划,做出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对一些跨境的二氧化碳排放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这里包括跨国的国际航线的飞机,国际贸易的海运的船只等等。如果要在这些方面做好的话,我认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或者说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很大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建议在这方面金融市场可作的课题,希望大家给予关注。
有这么三点想法,一个是碳市场要想办法进行连接,就像我们资本市场,例如股票市场,中国在2014年搞了沪港通,后来又搞了深港通,再后来搞了沪伦通,但是沪伦通还是很初步,还有很多可以深化加强的地方。全世界的储蓄和投资本来就是有流动性的,那么气候变化的投资更是如此,面对着全球变暖的现象,如果投资有收益,也是全球性的收益,将市场割裂开来,那么定价本身就会出现毛病,割裂的市场效率也不高,它不利于互通有无,也不利于协调全球的行动。甚至如果市场分割的话,也会给过度投机创造太多的机会。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共同研究碳价格合理化,防止不合理的大起大落的这种机制。理论上说市场规模越大,供求关系也就越合理越稳定。因此我简单提一下,就是参照沪港通的做法,下一步要研究中国或者亚洲的碳市场和欧洲的碳市场的连接问题。
第二个就是刚才提到的,跨国的飞机、船舶的碳排放问题,欧盟老早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设想,但是过去大家认识还不统一,中国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那么就会出现抵制欧盟所提出的对于进出港的飞机的碳排放收费的做法。我认为渐渐来讲,大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觉悟都会不断提高,中国也是这样。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这方面对大家进行了引领。但是,如果对碳排放收费的话,那么这个税交给谁?谁去支配使用?可以想象就是难以协调的。假设我们有全球性的财政机构,哪怕是很小的、功能很局限的职能,那么有可能就可以避免过多的争议。这个就有点像欧盟90年代初,欧洲搞一体化的时候,那时候最开始没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再后来就有了欧元和OECD,再后来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有了存款保险的需求,那么也逐渐有了部分财政协调的职能。当然这些也并不容易。我们说建议在中欧之间或者亚欧之间,可以研究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的交通的排放问题,按照碳排放的价格,将收入交给基金,支出用于减排的或零排放的新的交通或其他减排或碳沉降方面的应用。那么这样的努力也为未来碳交易更成熟的时候,对于其他含碳的成本的费用如何进行管理做出尝试。
第三个应该研究的题目,就是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易,包括货物与服务的交易,包括设备与技术的交易,应该实行零关税,零壁垒。我们说特别要强调的,减排和碳中和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不仅应该把壁垒降下来,同时还要利用多种绿色金融的机制加以配合和支持,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那么以上是我对此次大会所做的一个发言,希望对大家研究的题目有所帮助,讲的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批评指正,引起大家的讨论。再次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来源:21世纪经济日报